“特”字是怎样炼成的 ——探访葛洲坝石门特种水泥有限公司

发布时间:2024年04月17日       来源:湖南省工信和信息化厅      阅读:12次

 

    从鱼米之乡到大漠戈壁,从水利大坝到油井气田,都能看到“三峡牌”特种水泥的身影。凭借先进的特种水泥生产技术和过硬的产品质量,葛洲坝石门特种水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石门特水”)成功实现了主营业务从单一传统工业材料向高新技术产品多元化发展的华丽转身。
    一家偏居小镇的传统企业,如何把一个“特”字做到极致?4月11日,记者探访全国最大的特种水泥研发和生产基地——位于渫水河畔的石门特水,揭开行业内赫赫有名的水泥“特种兵”的神秘面纱。
    创新领航,铸就水泥行业“特种兵”
    2023年,石门特水“油井水泥”被认定为湖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这是该公司以硬核实力护航“大国重器”的一个缩影。
    油井水泥作为一种高附加值产品,成为该公司特种水泥的一面旗帜。据悉,该公司近年来为油田开采研发了低温早强油井水泥、盐膏层专用油井水泥、低密度油井水泥、耐高温加砂油井水泥等个性化油井水泥,目前这些产品已成功在渤海油田、江汉油田、江苏油田、玉门油田等14个国内外大中型油田开采中使用。“依托 ‘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公司可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开展技术研发实现特种水泥的’量身定制’。”该公司技术负责人侯益红表示。除了油井水泥,该公司还有作为污染治理“环保卫士”的中抗硫水泥、作为水利大坝“退烧药”中(低)热水泥 ......这些功能各异的产品正广泛运用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码头等领域。
    漫步厂区,一栋被绿树环抱的五层建筑格外显眼,这便是该公司发展的“核心”秘密之一——水泥·混凝土研究所和特种水泥研究院。
    这些年来,该公司不断加大科研力度,与中国建材院、武汉理工大学、长江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申请和获得国家专利100余项,参与国家特种水泥标准制(修)订7项。该公司生产的‘三峡’牌水泥目前拥有8大系列28个品种,是国内唯一可同时生产黑白系列水泥且品种最全的厂家,补齐了国内市场对高端特种水泥需求的“短板”,不断铸就水泥行业“特种兵”的美誉 。
    相对于普通水泥,特种水泥具有特殊性能和专门用途,科技含量要求越来越高,用途越来越广。“十四五”期间,公司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特种水泥产品,依靠强大的研发力量,该公司正在由水泥产品提供商,向水泥产品和技术综合服务商迈进。
    绿色蜕变,打造国家级“绿色工厂”
    提起水泥厂,人们印象中总是烟囱林立、灰天蔽日、浓烟升腾。然而,走进石门特水,映入眼帘的却是一幅生态和谐的画卷:办公区里,小桥流水,树木葱茏,空气清新;漫步厂区,移步换景,既无灰尘,也无异味噪音。截至2023年,常德市6家企业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石门特水名列其中。
    宋正亚大学毕业便分配到石门特水,扎根企业30年,作为该公司分管环保的副总,他亲历了企业的绿色蜕变。“水泥行列的污染问题以前一直是社会热点,2014年,中国葛洲坝集团水泥有限公司兼并重组原湖南石门特种水泥有限公司,成立了石门特水。公司成立以来,始终把环保放在首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站在绿树成荫的花园式厂区内,宋正亚侃侃而谈,他的身后,高耸的水泥生产设备映照着碧水蓝天。
    作为一家年生产能力高达260万吨的水泥企业,石门特水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与生产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走出了一条特色品种、绿色环保的道路。
    公司现有2条集节能环保、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型干法熟料水泥生产线。近年来,公司累计投资2亿多元大力推进生产一线的环保升级和技术改造,力行节能减排,做到粉尘、二氧化碳、氮氧化物远低于国家限值标准达到超低排放,实现工厂清洁化生产。目前,工厂将生产区域内的粉尘扩散和废气排放等环保设施进行技术改造,使得粉尘等污染因子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氮氧化物下降到50mg/m3以内,二氧化硫下降到35mg/m3以内,颗粒物下降到10mg/m3以内。与此同时,企业先后投资近2000万元,实施绿色矿山建设;累计投资1.8亿余元,用于厂区环境美化,打造花园式绿色工厂。
    除了改善生产生活环境,石门特水还在资源循环利用方面下大功夫,多措并举降本增效。包括开展科研攻关,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年消纳固体工业废弃物70余万吨;配备循环水中水处理系统,生产区用水100%循环利用,每年节约用水量约300万吨;充分利用纯低温余热发电,年实现发电量4300万千瓦时;建成全省首个应用于水泥企业的储能电站项目,每年可充放电约400万千瓦时;同时建成了5.48MW自发自用光伏电站,年发电460万KWh。“这些项目为企业绿色发展不断储能,大大降低工业耗能,目前公司的煤耗和电耗水平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宋正亚粗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这几项每年便可为企业节省38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