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中联重科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30日       来源: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阅读:101次

 

    中联重科全体员工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着力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的高地。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为何选择地处中部的湖南担当如此重要的历史新使命?

    湖南自有其实力与底气。从工程机械、轨道交通到汽车,湖南短短几十年已经崛起了一批千亿级制造业,首屈一指的非工程机械莫属。

    短短不到30年时间,湖南工程机械产业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集群,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铁建重工等一批龙头企业拔地而起,还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前进,其发展过程波澜壮阔,发展景象蔚为壮观。

    更为重要的是,按中联重科董事长詹纯新的说法,当前,从全行业来看,我国工程机械一些龙头企业已经处于全球行业的第一阵营,技术创新进入“无人区”。

    率先进入行业“无人区”,探索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前行的方向,湖南工程机械行业是怎么做到的?其发展路径能否在其他行业得以复制?中联重科高质量发展之路给出了答案。

    中流击水 与世界巨头同台竞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人从来都喜欢从历史中寻找答案的线索。

    1992年9月28日, 37岁的詹纯新带着7名技术人员,借款50万元,成立中联重科。

    中联重科的前身是建设部长沙建设机械研究院(下称“建机院”),成立于1956年,是国内唯一集建设机械科研开发和行业技术归口于一体的应用型研究院,曾为国内所有工程机械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作为行业技术源头的建机院之所以要改制,不光是要为市场大潮冲击下的科研人员寻找出路,更重要的是,要让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以产生社会经济效益,继续承担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的国家重任。

    詹纯新提出的思路是“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科技产业化,不仅使科研成果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推动科研院所的转型与发展;产业科技化,则是要通过市场化的力量,中联重科发展壮大之后,带动行业技术进步。

    连接科技与产业的关键一环是人才。詹纯新始终认为,人才是创新的根本。为此,中联重科从成立之初的人事体制机制变革,到后来通过股权激励、团队增持等市场化手段,实现企业发展成果与团队成员共享,激发出澎湃的创新动力。

    “科技+产业”的循环打通之后,中联重科一路凯歌高奏。

    2020年9月28日,中联重科成立28年之时,詹纯新表示,今年是中联重科成立以来经营质量最好的一年。从企业经营数据来看,2019年,中联重科实现营业收入433.07亿元,同比增长50.92%;净利润43.71亿元,同比大增116.42%。今年上半年,中联重科可持续的高质量增长,营收288.27亿元,同比增长29.49%;净利润40.18亿元,同比增长55.97%。

    中联重科并非单兵突进。事实上,中联重科自主研发推出第一台混凝土泵的那一刻,就像是一声春雷,惊醒了众多胸怀壮志的人们。

    科研创新的力量一旦释放,驱动市场的力量有多大,财富效应又有多么强,一家又一家工程机械企业先后成立或落户长沙,在工程机械行业生根发芽,创新成果迸发,郁郁成林。

    今年上半年,即便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湖南工程机械产业仍实现逆势增长。

    9月22日,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马天毅介绍,湖南工程机械2019年营业收入占全国26%。今年,159家规模企业1-6月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31.6%、45%,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高水平。

    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铁建重工、山河智能成长为工程机械领域的世界级企业,开始与卡特彼勒、小松等全球巨头同场竞技。

    9月24日发布的《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明确“一产业、一园区、一走廊”的三大战略定位,其中“一产业”即打造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南装备制造业迎来新的政策机遇期。

    自主创新  高质量发展再上层楼

    自主创新是企业的生命,是企业爬坡过坎、发展壮大的根本。关键核心技术必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要坚定不移把制造业和实体经济做强做优做大。

    对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视是一以贯之,包括中联重科在内的工程机械企业能够做到这样强劲的发展,就是因为始终坚持自主创新,持续攻克关键核心技术难题。

    与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不同的是,作为国家科研院所转型而来的行业龙头,中联重科自觉瞄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行业基础性、共性技术、关键零部件等,特别是对“卡脖子”关键技术发起持续攻击。

    凸显中联重科全球行业技术地位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国际标准化组织起重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2012年落户中联重科。

    这是中国装备制造行业的第一个ISO秘书处,中联重科成为首家主导制定国际标准的国内工程机械企业。

    2019年,中联重科发布国际标准1项,国家标准2项、新立项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1项。

    中联重科2019年年报显示,中联重科已建成建设机械关键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等5大国家级创新平台;形成了共性技术研究和主机产品、关键零部件开发为一体的二级创新平台。

    中联重科2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次荣获国家专利金奖,近5年来获得省部级科技奖20余项。

    专利最能体现一家企业的技术成果。据公开数据,单是2019年,中联重科新增授权专利233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101件。

    截至目前,中联重科累计申请专利10144件,发明专利3800多件,位居行业第一;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排名中,中联重科不仅是在工程机械行业排名第一,在整个机械设备行业也高居榜首。

    技术为根,产品为本。2020年3月11日,中联重科在网上云发布了一款很炫的新品,吸引了逾32万人次点击观看,广大网友对镂空臂架设计非常感兴趣,其中最多的问题就是:“臂架是镂空的,有这么多洞,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它会不会开裂?”

    这是中联重科推出的4.0A凌云系列新品泵车,镂空的设计创造了全球行业内最轻最长臂架的纪录。该臂架的研发工程师刘志斌说,新品背后是长达8年的镂空臂架专利技术研发,体现了中联重科在轻量化技术与制作工艺方面多年积累的成果。

    2020届中国工程机械年度产品评选中,这款泵车获技术创新金奖,成为中联重科推行4.0新产品战略之后打造的王牌产品之一。

    詹纯新介绍,“按照‘三去一降一补’的精神和要求,从2014年开始,中联重科开始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其中,智能化的4.0产品是其补短板的核心,即便是在其经营最困难的时期也未曾丝毫松懈。

    自主创新的4.0产品让中联重科得以爬坡过坎,从行业低谷走出来,2017年回到高质量增长新通道。

    到2019年,工程起重机、泵送机械、建筑起重机械三大主机4.0产品销售平均占比已达80%以上,经营质量大幅攀升。

    扬长补短  牢牢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在9月16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下一阶段,将把外国“卡脖子”清单变成科研任务清单,聚焦关键的核心技术,瞄准关键的基础材料、关键核心的工艺、基础算法、重大装备等基础性、战略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的需求,在光刻机、橡胶轮胎、高端芯片等方面,集结精锐力量组织系统攻关,有效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

    中联重科副总裁、总工程师付玲介绍,目前,我国工程机械核心零部件领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基本不存在“卡脖子”的问题,但在顶尖技术方面,要用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成果作为支撑,这将是中联重科今后持续发力的重点。

    2019年,中联重科申报的“中大型挖掘机关键液压元件开发”项目进入湖南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立项名单。在工程机械行业,液压元件占据产业链的关键位置,其性能直接决定挖掘机的整机操控性、燃油经济性等核心技术指标。

    目前,我国中大型挖掘机关键液压元件进口件占有率达95%以上。这一年,中联重科研发投入高达20.92亿元。即便如此,要想实现更快更大的突破,中联重科需要更强大的资金支撑。

    2020年9月29日,中联重科新公布的定增预案中,将通过A股询价56亿元和H股增发10亿元的A+H股发行方案,共募集66亿元,计划分别投向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搅拌车类产品智能制造升级项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等。

    其中,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已于去年在长沙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正式开工建设,挖掘机械园区占地约1500亩,投产后将生产全系列挖掘机,预计实现年产能3.3万台,建成后的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智能工厂两条产线平均6分钟生产下线一台挖掘机。

    中联重科董秘杨笃志表示,公司挖掘机一定能做起来,不说第一第二,但一定会进入第一梯队。

    杨笃志介绍,本次定增也将加大投入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用原创性、根本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应用技术创新,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

    同时,拟投资13亿元的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主要承担的是高强钢及薄板件的柔性、高效、高品质制造。高强钢是工程机械产品实现轻量化的利器,是产品大型化、超大型化的必要支撑。

    中联重科高强钢研发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攻关大型高强钢结构件制造全过程的精准控形控性关键技术,实现制造从自动化到数字化再到智能化的三级进阶,打造全球领先的高端零部件智能工厂,助力行业整体技术进入国际领先水平。

    中联重科发力的方向与湖南自贸区发展战略高度契合。马天毅表示,湖南自贸区将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工业“四基”攻关;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等优势产业领域,加快个别关键核心部件补短板。

    一部分队伍在努力补短板,一部分队伍已驶入“无人区”。一直以来,中联重科高管团队在火线上保持高昂的战斗力,其法宝就是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市场化运作机制。

    在定增计划中,中联重科核心经营管理层准备自掏腰包10亿元。

    “中联重科的发展现在是看得见的,不管是外部环境还是内生动力,中联重科处在非常好的位置,因此,我们高管团队才有信心把全部家底拿出来,和公司一起闯向‘无人区’。”詹纯新自信满满地表示。

    9月28日司庆日,詹纯新和高管团队又去了中联智慧产业城。

    这片面积约9000亩的园区,除了这次募资的项目,还将有智慧农机、人工智能(AI)等新兴产业和研发试验,建成后将成为全球工程机械最大的智能制造园区和工程机械制造集群,其目标是打造“面向未来、引领三十年”的世界级灯塔工厂。